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916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这个草根学派竟然拿出这样的治世秘笈,真叫人哭笑不得——他们究竟怎样定位自身呢?是贵且智者还是愚且贱者?好像都不是。
这些做法容易把正常的学术争论引向意气之争,不利于确立理性、规范的学术争论风气。如果我的猜测正确,即古人在使用三纲一词时,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指三大伦,即君臣、父子、夫妇关系,而不是指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。
所以我特别指出,《保位权》德、威并列,而德为首,似乎与董仲舒‘任德不任刑的思想一致。我和李存山教授围绕三纲的两次争论,第一次是由李教授2012年初在《天津社会科学》上发表《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——与方朝晖教授商榷》一文引起,后来在《光明日报》2013年2月份有一整版讨论。这也许是孔子或孔门对权柄下移问题最深刻的总结。应该说,最近的这次争论我事先没有预料到,而李教授在这次争论中的有些做法,有失一名学界前辈的风度。事实上注重赏罚并用,并非儒家或法家所独有,在《墨子》也颇有所见。
相反,随着交往增多,他的为人让我受益良多,我以能结识李存山这样的仁厚长者而感到幸运。(4)李教授告诉我,把法家的‘庆赏之谓德混同于儒家‘任德不任刑的德,正说明你不知儒、法之分。[3]张松辉:《庄子疑义考辩》,中华书局2007年版,第18-19页。
据杜预的注解,三后指得是虞、夏、商,它们均为被征服民族。借用心斋、坐忘等方法将自己带入形如槁木、心如死灰的无情境界。于是庄子转向了他所追求的逍遥境界,从而背离了儒家提倡的圣人观念并创造了新的圣人观。除此之外,庄子还有很多对圣人的其他描述:(1)圣人之静也,非曰静也善,故静也。
[6]《昌黎先生集》卷20《送王秀才序》。因此,基本上可以将庄子所谓圣人视为诸侯的代称,而不是指儒家心目中的圣人。
我们知道,春秋战国是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伟大时期。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,既然如此,为什么庄子又千方百计地讽刺儒家(如儒以《诗》、《礼》发冢等语)?他们对仁义的看法究竟有什么根本异同? 三、圣人与仁义 现代研究者多将庄子所批评的圣人理解为儒家的圣人,所以在讨论庄子仁义观的时候,无形中将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作为庄子反仁义的一个证据。后世之学者,不幸不见天地之纯,古人之大体,道术将为天下裂。除了圣人,君子也应如此。
至于‘君子,《士相见礼》云:‘凡侍坐于君子,《礼记·檀弓下》云:‘君子不能焉谋也,士弗能死也,郑注均云:‘君子谓卿大夫也。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。皇帝哀众,遂发讨师,奋扬武德。为了社会的稳定,孔子认为各个阶层必须按照自己的名份行事而不得僭越。
子之爱亲,命也,不可解于心。静而与阴同德,动而与阳同波。
除此之外,也可以在其他篇章中看到庄子类似的表达,如《让王》《盗跖》《渔夫》等。因此,庄子所说的至人、神人、圣人、真人在最高的境界上都是相通的,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,而这种相通则来自于庄子本人对形而上道的体悟。
当然,这一名份等级不能由单纯的礼去规定,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,人与他人、外物之间应该要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,要讲究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(《天地》) (5)夫恬淡寂漠,虚无无为,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。他认为道清静无为,而又无比尊贵(无为而尊者)。澶漫为乐,摘僻为礼,而天下始分矣。庄子对此有非常深刻的描述,他说: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。那么,庄子真的反对仁义之道吗? 如果是这样,那庄子为什么还说意仁义其非人情乎?彼仁人何其多忧也?(《骈拇》)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说:仁义难道不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吗?那些仁人又何必如此多忧呢?因此,庄子所批评的圣人只能是指别的内涵。
无为为之之谓天,无为言之之谓德。(《应帝王》)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所推崇的圣人就是他说的至人。
然犹有不胜也,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,投三苗于三峗,流共工于幽都,此不胜天下也。由此可知,以身殉天下的圣人必然也是身份等级的一种代表,而不是道德属性的称谓。
感而后应,迫而后动,不得已而后起。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去做事,这叫做顺应自然。
如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,登上之罘山,在石碑上刻下大圣作治,建定法度,显著纲纪。如何解释这种矛盾呢? 一般认为,圣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。[5] 由于孔子在子贡看来很少谈论性与天道,因此我们对儒家的形上之道的讨论原则上以《论语》之外的孔子言论以及其他儒家学者的言论为依据。总之,庄子是以安其性命之情的原则去分析这些情况。
但在当时的现实的世界中,却又不能不按儒家的那套方案来办。故就体语至,就用语神,就名语圣,其实一也,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掊击圣人,纵舍盗贼,而天下始治矣。另外,前面提到的圣人不从事于务……而游乎尘垢之外则与乘云气,御飞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(《逍遥游》)的神人相通。
[8]曹础基:《庄子浅注》,中华书局2000年版,第119页。他们认为真正的善即‘任其性命之情,一切有损于性命之情的都是应该反对的,都在他们的批判之列。
在(2)中,庄子认为蹩躠为仁,踶跂为义,于是天下的人开始疑惑了。如果真正能静下心来体会,《骈拇》《马蹄》《胠箧》等篇章中几乎没有一条确切的证据证明庄子反对人性中有仁义,他反对的只是提倡仁义而已。如:圣人则以身殉天下(《骈拇》),毁道德以为仁义,圣人之过也(《马蹄》),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……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(《胠箧》)。他应当虚心向大道学习。
在《齐物论》中,他用自己的巧辩将仁与不仁、是非、美丑、善恶、生死以及梦与现实等相互对立的彼此关系全部抹平。故曰: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。
这种思想与老子的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以及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主张是一脉相承的。孟子也说:春秋无义战。
庄子这种主张,可以引申为反对以仁义作为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强加给其他国家,从而造成被强加国家的社会奔溃与秩序混乱。(《在宥》) 在(1)中,庄子的确认为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非道德之正,但并不是认为仁义非道德之正,而是反对提倡仁义。
发表评论